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

在天堂之下 墳屋紀實



「我?退咗休啦。」秦偉 50出頭,居於三層高的村屋內,屋內的樓梯、閘門、木櫃都是出自他的巧手,頂層一邊是飯廳,一邊是露台,除了種滿植物,中間還有竹做的籬笆。

曾經在法國念藝術的他,向筆者解釋甚麼叫「創作與異化」,「一個木匠,為咗謀生,每天返工受盡老闆剝削,覺得好痛苦,但係當佢放工返到屋企,喺無壓狀態下做嘅一張木枱,就算手工唔完美,都會令佢覺得好有成功感同藝術感。」秦偉曾經有 11年報館工作經驗,重提昔日,他頻頻說那份是垃圾工、唔係人做,天天早出晚歸,工作間「上有老闆,下有大帝」,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是聽收音機,檢查有沒有甩新聞,壓力爆燈,「嗰時我有兩間石屋,一間用嚟住,一間做雕塑,本來好有柳暗花明嘅景致,點知原來每日行返屋企,自己都係愁眉苦臉。」

周遊列國見聞

秦爸爸是海員,經常跟他說周遊列國的見聞,又給這名獨子送上第一台相機,頑皮仔看着屋邨樓下照相舖用大幅玻璃作底片,覺得有趣。

童年的秦偉,不喜歡上學,也不算合群,經常一個人到處去,平日愛看課外書,至愛李怡的哲學系列,成年後順理成章當上背包友,「去英國闖吓世界囉,無乜人生大計㗎, hea咗年幾兩年,走勻東南歐,去完一個地方就截順風車去另一個,無錢就去廚房打工。」

20歲,他決定定居巴黎,學習法文,又投考藝術學院。身為校內的唯一中國人,他受到不少白眼,包括二年班時被屈抄功課,與老教授反面,「我同校長講,以後唔上呢個人嘅堂,因為佢唔尊重我。」坐言起行,從此走堂,自學中國藝術史和美學理念,結果兩科必修科,一科憑着前述的木匠故事取得滿分;另一科因為走堂捧蛋,校方因而要召開緊急會議,允許他應考一個特別試,以取得升班資格。隨後三年,他研讀西方當代藝術,最愛攝影、雕塑和繪畫,練成一雙巧手,他的雕塑作品,令校長刮目相看。

完成學業後,他在當地做社區活動和工作坊,報館不夠人手拍照,他又會頂上,更賣作品維生,「通常係啲收藏家買,亦都有大機構買,好似嗰啲公司高層會議室,想整靚道牆佢,都會叫我去做,或者巿政府個 Opera啲雕塑要維修,重新黐金箔,都會搵我哋呢啲藝術家做。」

來回地獄人間

他在法國小城一住十年,生活愜意,召他回家的,是長安街的槍聲, 1989年。

在異國做完民主女神像,秦偉心念一轉,動身回港,先是教設計,之後當攝記,由《電影雙周刊》到《經濟日報》,見證九龍灣的舊樓單位,兩個星期內由 120萬升到 180萬,荃灣愉景新城開賣,燃起中小型單位的炒風,「嗰時人心好波動,日日見住啲友仔一夜暴富,好虛浮,好末世,我揸住部相機冷眼旁觀。」

加入《明報》後,他開始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,做過「 Dream Assignment」台灣大選、南亞海嘯、四川地震,偶而也要影樓盤靚女,慶幸毋須低炒短裙、高炒波罅,另類苦差還包括歐洲 Fashion Show,「一開騷餓狗搶屎衝入場打交爭位,返到酒店仲要即刻整相,好辛苦。」幾年下來,報章副刊被消費資訊攻陷,人情趣味故事失蹤,港聞攝記連消化新聞的時間也沒有,「以前做過中層管理,都好心痛,成日問啲同事做完未,要趕下單,求其㩒完兩格就要走。」

他深明營營役役消耗人生,每逢假期就到訪鄰近東南亞國家如孟加拉、柬埔寨、烏茲別克等,希望透過影像為第三世界「吶喊」。其中一次,他和太太用「激筍價」參加菲律賓團,然後在當地攝記行家搭路下,嘗試尋找拍攝對象。首次到訪雖然食白果,卻引起了秦偉的興趣,其後更發現了鐵路村,「啲農民受土地政策影響,耕田入不敷支,去城巿又搵唔到嘢做,惟有喺鐵路旁邊搭屋,住咗成 20萬人,就咁喺度煮餸、洗衫、冲凉,環境好惡劣。」正因為拍攝紀錄片《鐵路村》,發掘出人墳同居的荒誕情況。

投入人道工作

公墓內,層層棺材上會突然冒出幾間棚屋,部份墓穴因為有瓦遮頭,成為「筍盤」,一家多口以石棺為床,日用品與擺放骸骨的層架並列,小孩在破爛的石棺內掏出骸骨作玩具,每年亡靈節還要暫時遷出,讓後人拜祭。秦偉以《在天堂之下》為題,展出作品,去年獲頒香港人權新聞圖片大獎。

3年前,他和任職精神病復康工作的太太終於一同離開工作崗位,全身投入人道工作,有見菲國人民衞生意識不足,於是與無國界醫生主席、外科醫生范寧,成立人道組織「醫護行者」,在當地建立社區健康團隊,又定期安排香港義工到訪,「佢哋社區衞生差,無洗手同刷牙嘅習慣,滿口爛牙,我哋嘅想法係,對抗貧窮先要有好身體,咁先會有前景。」

現時他們的團隊為 Sawada區的居民服務,超過 145戶人聚居橋下,住了至少 600人。健康隊先教他們清理河上的垃圾,他希望同一模式可以應用到其他社區中。夫妻倆為了醫護行者,花光了積蓄,即日起至下月中在澳門牛房倉庫舉辦的《在天堂之下》攝影展,秦偉會出售相關作品,價錢由一萬到兩萬,扣除曬相成本,用作醫護行者經費。
離開報館「重過新生」後,秦偉坦言時間多了,有空可以看書和備課,「生活其實可以好簡單,我呢間屋好多嘢都係執返嚟,簡樸生活,但係精神上好豐富,畀你家財千萬,住豪宅九肚山又點?」曾經拍過無數樓盤的他,不屑當 bad taste主人,「我見過好多人間屋金碧輝煌、俗不可耐,其實窮有窮生活,富有富生活,無錢聽吓山山水水都好開心,我人生最享受就係呢個時候。」

人生重要內涵

對於仍然為兩餐而奔波的苦海眾生,秦偉勸告,「大部份人生活喺制度中,好難脫離到,但為錢打工好創傷,創作才是人生最重要嘅內涵。」他鼓勵人尋找和掌握舒服的生活方式,保存自己的尊嚴,「如果唔係就好似動物咁,有就食,食完就瞓,為乜呢?」 50歲人生已無求,參與過災難採訪,見證了人屍同居,他日死了,秦偉選擇瀟灑海葬,「未必揀墳場喇,咁煩!」

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





撐環保,不能沒有實質行動!人棄我取,廢物利用,能坐言起行者,至少有7人—Jianchi、Chau、Eqqus、Angus、Brandon、 Emphy及Even,全是設計出身卻以洞穴人自居,扎根觀塘廠廈,並以執拾木箱、木板、卡板來成就創作,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型格家具,令他們的工作室變了環保Showroom,充滿啟發性。

一切由「慳」字開始

由 7位大男孩開設的工作室,以Closer by The Cave命名,意圖明顯不過─就是返回洞穴,重拾原始生活的簡單。說到為環保出力,他們謙稱自己的舉動只是源於現實及一剎那的衝動:「剛畢業時,當然想慳錢,於是想到自己動手做家具,在工作室附近兜圈,看看有甚麼可利用,竟發現有很多廢棄木板,那時心想:如此新淨,不如搬回去啦!初時只造了幾件桌椅自用,後來不少朋友大加稱讚,於是把部分作品拿來出售,公諸同好。」

環保是Common Sense

在很多人眼中,執拾舊物改造,難登大雅之堂,幾位洞穴人卻認為此想法已不合潮流:「其實再用及再新概念於外國早已很流行,甚至視為生活一部分,只是香港走得慢。」減少浪費,對七子而言,不是大智慧,只是一種Common Sense,正如多餘的燈為甚麼要長開?紙用了單面為甚麼要丟掉?至於以木為主要用料,除了易執,亦看中它的多元性:「細小的,可做牙籤;大件的,可用來起屋。木,可發揮的空間很大,本身帶點Raw味,每件木材的紋理、顏色也不盡相同,值得好好利用。」

同場推介

工作室除了有各式木製品,也有手製飾物推出,貫徹「廢物利用」精神,抵撐!

網址:www.thecaveworkshop.com